第 81 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九強出爐,國人寄予厚望的《海角七號》確定提前出局,逛了很多台灣電影版,覺得某些網友還滿有趣的。自己也很早就看了《海角七號》,全片我認為只有主題曲「國境之南」真的很棒,其他的部分真的就還好,《海角七號》先前角逐金馬再到金球與奧斯卡失利,都讓我覺得網友和媒體過度吹捧這部電影,好在李安導演出席金馬獎,親自「鎮壓」了這股氣勢,如果有注意李安導演在金馬前後對《海角七號》的媒體訪談,其實不難看出李安有「MURMUR」了一下這部電影。以下這篇是我看過很多《海角七號》影評,認為符合客觀以及我也很認同的心聲,借這一次機會轉貼出來,節錄 4 段來自「動畫筆記本」部落格,格主是一位旅居美國的資深台灣動畫師。要閱讀全文請造訪格主的家。
主角從頭到尾被塑造成一副憤怒青年的樣子,好像玩 band 的都得要這個調調才 cool,大概沒有比這個更科板印象的了,問題是,他在憤怒些什麼,他在台北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決定離開鄉下?這個背景應該是他性格轉變的依據,可是在影片中似乎看不到這個依據,他跟女主角感情的基礎又是什麼?是什麼讓這兩個人從原本相厭變成相愛?講白一點,試想想如果男女主角沒有上床那一段戲的話,你會覺得兩個人的感情轉折有任何說服力嗎?
相同地,女主角好像也是這樣,部分因為語言的關係,演技實在生疏,性格上面,似乎應該要塑造的是從一開始無法接受台灣這個對她而言陌生的地方,到認同並懂得欣賞這塊土地,所以才會留下來,而不是從頭到尾一直對其他人充滿敵意,結果跟男主角發生關係後,突然就在乎原住民的項鍊代表什麼涵義了。
影片中出現許多有趣的角色,讓大家感覺這些人物背後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這樣的安排好處是每個人物都因此更加生動,壞處是提到卻不說清楚,讓人感覺困惑,舉個例子,像是旅館打掃工說她作了對不起她祖母的事,所以無法替她們轉交信件,這段台詞的唯一目的只是在讓之後男主角親自送信變得合理一點,順便製造終場男主角演唱會可能缺席的些許危機,問題是卻留下另一個人物交代不清。
郵差其實是個非常好的象徵工具,信代表了一種溝通的工具,影片的母題應該是在不同世代,不同文化,不同族群間的溝通問題,就像 Michael Arndt (writer) 的影片 Little Miss Sunshine 一樣,他們那輛破車事實上代表了他們的家庭,唯有像結局一樣同心協力,車子才走得動,海角片中其實也可以利用主角不願送信到送信的轉變當作性格轉變的象徵,結果反倒是安排讓別人替主角送出這些信件,白白浪費這個意圖傳達的機會。
以上 4 段影評節錄自「動畫筆記本」部落格。
留言列表